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公示
2013-12-30 09:11:30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   评论:0 阅读量:10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公示  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初审,现对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进行公示。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中国城市规划

 

王仲同志简要事迹

  王仲同志,男,1978年8月出生,200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国家注册高级城市规划师。作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玉树工作组核心成员,担任玉树州规划技术组办公室副主任、县规划技术组副组长等职,是在玉树现场工作时间最长、任务最重、成果最多的技术人员之一。

  三年来,王仲同志在玉树灾区驻场工作达600余天。主持和参与完成《玉树结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27项、协调解决规划建设问题500余个、接待来访群众3000余人次,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项目落位、方案审查到建设实施管理,工作几乎贯穿玉树结古镇自重建起步到全面建成的每一步。

  2011年,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授予他“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他被中规院评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英雄个人”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3年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的玉树灾后重建现场工作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一、义无反顾,坚守灾区,践行使命

  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中规院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王仲同志主动报名,立即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8月2日,他告别刚刚出生未满五个月的女儿,毅然奔赴海拔近4000米的玉树灾区,因为他知道灾区人民更需要他,灾后重建工作更需要他,这一去就是三年。除短暂的回京汇报调整,600多个日日夜夜,他都坚守在玉树,“端午”、“五一”、“中秋”、“十一”、多少个节假日,他都在紧张的现场工作中匆匆度过。恶劣的自然和生活条件,对女儿的牵挂都不曾丝毫动摇他对藏族同胞的热爱,不曾丝毫动摇他履行一名规划工作者本职的决心。三年来,虽然他未能亲眼见证爱女的第一声呼唤、第一次学步,但他亲历了玉树灾后的涅槃重生。

  二、身兼数职,创新工作,成绩突出

  重建中,王仲同志负责包括规划设计编制、沟通群众、规划项目落地、设计条件编制、规划设计审查、住宅建设督导、规划专题研究、技术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巡查、督查督办、组织协调落实等多项工作,身兼省指规划管理组、州规划技术组和县规划技术组数职,是仅有的几个贯穿“省、州、县”三个层次的技术人员之一。

  他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发挥信息中转、上下沟通的优势,在县级层面坚持施工现场实地了解情况,在州级层面主动召集各方预判、协调问题,在省指层面督促落实,起到关键性的枢纽作用。他坚持全程跟踪的工作方法,每项工作都监督到最终落实,保证了重建规划工作效率和落实。

  2010年底,针对玉树土地权益及其复杂的情况,他和技术组就住房重建提出了“自下而上、6位一体、5级动员、5个手印”的“1655”工作模式,在充分尊重百姓的土地权益、邻里关系、宗教文化、群众意愿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住房重建路径,在整个玉树住宅重建中得到全面推广。2011年初,玉树大部分重建项目尚未落位,重建进度滞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四核一准”落位流程,得到地方和援建单位充分认可。在其推动和全程参与下,地方政府、州规划技术组用35天时间和169家业主单位一一面对面就项目落位形成共识,完成569个重建项目技术落位。此后,王仲与同事们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半个月编制227个规划设计文件。

  三、心系群众,耐心细致,排解民忧

  除规划本职工作外,长期的共同工作生活使他与当地藏族干部群众建立了深深的感情和信任,在政府、援建单位、技术部门和藏族同胞之间形成一条情感纽带。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三多”,即“了解情况多,认识群众多,解决问题多”,他脑子里装满了结古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

  2010年10月,重建工作才刚刚起步,作为“龙头”的规划工作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很多群众对重建政策和规划存在疑问、甚至误解,他主动承担起接待来访群众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他房间里都挤满了藏族群众,椅子上、床上坐满了,乡亲们干脆席地而坐,他经常是刚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为争取时间经常顾不上吃饭,有时挨到两三点才抽空吃几口早已冰凉的饭菜。王仲对所有人都耐心倾听、细致解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疑虑,把许多矛盾化解在了最前端。时至深秋,高原空气异常干燥,他的嘴唇上裂开一条长长的口子,渗出鲜血,来访的藏族群众看了都心疼,劝他多喝水、多休息,想转天再来,但他坚持说不能让您带着问题和遗憾离开。他深知自己手中的规划之笔,每一笔都影响着群众利益,每一划都传递着党和全国人民对玉树各族群众的关爱。正是他这种始终为群众着想,热情、认真、谦和的态度,不管分内分外都积极担当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藏族同胞,树立了玉树“援建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四、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理想升华

  三年的现场工作,王仲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2011年初春,天气寒冷,氧气缺乏,他依然职守在施工现场,高原多变的天气和高强度的工作使他发烧到39.2度,每分钟心跳达120多下,如引发肺水肿将有生命危险。但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在帐篷里边打吊针边工作,保证了规划方案的按时完成,保证了817户居民住宅的顺利开工;由于长期的劳累和高原反应,现场工作一年后,他原有的食道和胃溃疡病情明显加重,每顿饭只能吃2两烂面条,还时常反酸、干呕,持续的胃痛使他彻夜难眠,有时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原本消瘦的他在短短2个月里体重骤减近10斤。但是,他从未因此影响工作,不管会议多晚、现场多冷、工作多累他都咬牙坚持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说,我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灾后重建进度和玉树未来的发展,和这些相比自己的病痛算不了什么,留给灾区群众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玉树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藏族群众和当地干部都深深地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王仲同志就是这样,不论面对工作和生活中怎样的困难和压力,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每一位藏族同胞视为自己的亲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为党、为规划建设的事业贡献力量,在为玉树灾后重建的默默奉献中锻炼意志、提升能力、实现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公示

上一篇:关于“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公示
下一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的通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