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过剩产能达到1/3 企业纠结应关门还是开门
2013-09-02 15:28:18   来源:中国水泥网   评论:0 阅读量:10

水泥过剩产能达到1 3 企业纠结应关门还是开门为探究产能过剩的重重谜团与矛盾,本期《中国企业家》记者专访了近年来崛起的民营铝电巨头—山东信发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信,以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一家民营,一家国有,两家企业都曾经因


联合重组

  今年5月,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枣庄市政府推动泉兴中联水泥斥资约30亿元收购了枣庄最大的民营企业申丰水泥,申丰水泥还是山东省第三大水泥企业,这一收购客观上强化了产业集中度,使泉兴中联成为当地水泥产业的龙头。

  泉兴中联由山东泉兴水泥和中联水泥组建,成为枣庄市政府推动当地水泥产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有知情者透露,起初中联水泥想控股,但枣庄市政府不愿放弃对地方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山东泉兴水泥持有51%的股权,枣庄中联水泥持有49%的股权,这是中联水泥做出让步的结果。

  “像以前一样恶性竞争大家都不挣钱,对整个企业发展也不利。”葛全伟说,中联的退让也是为了给市场缓一口气,提高水泥市场价格,增加利润空间。

  “低谷的时候也是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组的时机,全世界联合重组都是在去产能化过程中实现的,因为上升的时候很难重组。”宋志平说,作为央企要执行国家的一些政策,增加产业集中度,解决产业过于分散和无序竞争。

  中国建材集团一向以并购重组著称。2012年5月,建材集团就在重庆通过收购当地几家水泥企业成立了西南水泥,再往前推,则收购了南方150家企业,成立了南方水泥。如今,中国建材集团已经拥有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四大水泥板块,总产能达到5亿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

  问题是,在几家大型水泥企业看来,对新建产能不实行“关门政策”,它们的兼并和重组就无法有效进行,不断有新公司、新项目投产,产业的集中度依然分散(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前十家水泥企业占行业产能15%,而国外为60%-70%).

  尽管行政干预还未大规模发挥作用,市场调节已经在发生作用,许多小企业为了避免倒闭开始选择加入大企业求生,枣庄中联水泥也开始有小企业主动“求收购”。有意思的是,重组过程中,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希望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用市场的方式解决市场的问题。

  宋志平说,他们做重组的时候,银行是最积极的,认为建材集团不光救了民企,还救了银行,如果再耗下去的话,小企业的本金马上就受到威胁,或者还不上本了。

  另一方面,“要想活得好,水泥巨头最后必须联合。”葛全伟说。国内产能较大的企业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新水泥 、天瑞水泥、山水水泥等,相互之间市场区域都有交叉,在同一战场各自为战的后果就是打价格战,几败俱伤。

  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葛全伟认为最终几大高手会相互妥协,在对方的“势力范围”内把主导权交给对方。“你的市场份额大的就是你的区域,你占主导,我的市场份额大的我就占主导。”

  中国建材相应提出了“核心利润区”的概念,从并不占优势的市场撤出,将精力集中在几个重点区域,这几个区域往往没有海螺、华兴、冀东等“大家伙”,宋志平选择在自己有很大控制力的势力范围内重点出击,提高集中度。

  面对产能过剩,宋志平表示现在就愿意“去产能化”,因为他从减少产量中见到过真金白银的实惠。2010年冬天,全国范围内实行过一阵对企业的拉闸限电,某省经信委拉了中联水泥的电闸后,宋志平突然发现水泥价格涨起来了,出现了历年来最高的价格,因此前年中联水泥赚了很多钱。“所以后来我们调过头来跟经委说,向我开炮,把我们的水泥闸都拉了吧。”

  这次各部委联合出手压缩产能,宋志平说自己颇兴奋,“这个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事情。”他算了一笔账,去年整合了西南水泥的大约1.5亿吨水泥产能,占西南三省一市的48%,“今年西南我们会有很好的利润。”

  未来,最难熬的应该是中小企业,不难预测更多的地方水泥企业将投入大企业怀抱。行业兴旺时看不出来,一旦市场不景气,国企和私企抗压能力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今年的钱荒之下,银行百分之百不敢给私企借贷,而国企随便找另一个企业担保,流动资金就解决了。”葛全伟说。



相关热词搜索:水泥过剩产能达到1 3 企业纠结应关门还是开门

上一篇: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章程
下一篇: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合同公告

分享到: 收藏